香港國際學校一般採用的是IB課程,即國際預科證書課程。IB課程與香港傳統學校學制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前者主要是著重孩子學會些什麼,透過考試呈現結果,所以被大多家長認為是填鴨式教育,以考試分數為目標;而IB課程是教孩子如何去學習。香港國際學校的IB教育起步時間更早,更為成熟,促進孩子全面發展更為完善。現在,越來越多家長都想把自己孩子送讀香港IB課程的國際學校,享受因材施教及活動學習。不過,部分香港國際學校課程提供IB課程的學校又側重英文,可能會減少孩子學習中文的機會。那麼到香港國際學校申請讀書,優勢在哪裡呢?
國外留學的最佳跳板
香港的國際學校是全英文的學習環境,為對於孩子將來出國留學,不管在語言還是思考方式上都有個好的鋪墊。而國際預科文憑的學歷,更被全球多個國家的大學承認。
多元化的學習環境
讓孩子到香港國際學校申請入讀,最明顯的優勢就是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國際化視野和在多元化的環境中成長。在香港的國際化大環境之下,孩子可以接觸到來自各個國家的老師和同學,瞭解和學習其他國家的語言和文化,拓寬自己的視野。
錄取率高
據記者調查瞭解,香港一流國際學校和部分傳統直資名校的學生長期受英美名校垂青。香港的教育資源豐富、體系複雜,700萬人居住的香港共有575所小學、506所中學及61家特殊教育學校。按辦校資金和團體來劃分,學校分為公立(分政府開辦和政府津貼兩類)、私立、直資(直接資助)和國際學校四大類。
其中,香港國際學校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在1994-2016年的22年間,多達282個學生進入常春藤大學和牛津劍橋,平均每年13個。而香港首富李嘉誠的孫子就讀的漢基國際學校,2014-2016三年間共有49個學生進入藤校和牛劍。漢基畢業生一般只有100個左右,這意味著有16%的學生進入藤校、牛劍。並非只有國際學校受青睞,香港本地學校中的直資老牌名校聖保羅男女中學過去3年出了42個藤校牛劍生。
香港大部分國際學校是英制,因此相對于常春藤大學,香港人更熱衷留學英國,對牛津、劍橋的追捧有時更甚於藤校。2013-2015年間,香港國際學校漢基的牛津劍橋錄取比例高達36%,其次是聖保羅男女中學(30%)、滬江維多利亞學校(25%)、拔萃女書院(19%),拔萃男書院(16%)和德瑞國際學校(15%)。2011-2015年期間,香港共有1737名學生申請牛津,成功錄取220名,平均成功率為13%;2174名學生申請劍橋,成功錄取349名,平均成功率達16%。
國際視野
香港大部分國際學校都採用國際課程,包括國際通用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英國的普通教育高級程度證書(A-level)、美國的大學先修課程(AP)等。近年來不少直資和私立學校也紛紛引入這類課程。香港國際學校這些國際課程為香港學生進入英美名校打下堅實基礎。
現在很多學校都在效仿哈利·波特電影裡的社制(HouseSystem)教學,其實香港不少名校早就實行,聖保羅書院早在1975年便在中學裡採用社制管理。據介紹,香港國際學校聖保羅書院設有6個House,讓全校同學有機會互相認識,每個House有自己的名稱和標誌顏色,House社員來自不同班級,由一名老師社長(House Master)領導,學生社長(House Captain)負責管理,學校經常舉辦社制比賽,宣導良性競爭。
很多家長考慮子女以後留學問題都希望子女到香港國際學校讀書,為以後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有更好的發展。
Whizpa 收錄了全港的國際學校名單,一表清楚列出香港的所有國際學校選擇,列表中的每家學校都有獨立專頁,並有學校網站連結,以便家長瀏灠。